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行動加值 網際網路與通訊的結合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0/02/27 - 被閱讀 41946 次 被轉寄 911 次

技術的快速演進,使得原本在網路市場邊陲地帶的無線通訊廠商一下子有機會成為舞台的主角。載體的變換,讓既有的網站業者在無線入口網站上優勢盡失。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這陣子手機上網的議題在台灣可說是當紅,各大無線通訊廠商一方面紛紛發表各種費用的方案以及所能提供的服務,檯面下分別與各型各色的內容提供者進行合縱連橫。雖然全台灣現在賣出去的 WAP手機還不到5000隻,而很多新款的 WAP手機根本就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但業者們基於搶佔市場的心理,在後端的系統開發以及前端的服務整合無不卯盡了全力。

網路與通訊的結合,向來就是一般所預期的趨勢。然而以前的觀點大多是從網路的角度出發來看這兩者的結合。最具體的例子是所謂的網路電話,一種利用網際網路傳送語音訊息的技術,可以大幅的降低國際長途電話的通話費用。或者是現在美國相當熱門的 One Box單一信箱技術,它可以讓你使用單一的帳號去接收電子郵件以及語音郵件,所有的操作全部都可以在網站上完成。

換句話說,你可以打電話到某人的電子郵件信箱去留話,而收件人可以在網站上把這個語音檔案下載來聽,甚至於連傳真都可以送到這個信箱來。這種通訊與網路的整合技術可以說是將這種觀點發揮到極至了。這種觀點基本上預設使用者是在一個固定的地點來進行通訊以及上網。而當通訊與網路要結合時,所有的通訊技術都是依附在網路的環境上面,所有的應用是為了網路的環境以及桌上型電腦而開發。網路是主角而通訊是配角。

然而令人訝異的是,從通訊設備的這端來看待網路與通訊的結合,卻導致了相當不同的結果。結果是,讓使用者有機會在一個變動的環境來進行通訊和上網這兩件事情。結果是手機成為一個數量超過電腦的上網載體,資訊隨身的需求也造成使用者可能需要一個無線上網入口網站,而這個入口網站卻可以是和現有網路上的入口網站不相關聯的。技術的快速演進,使得原本在網路市場邊陲地帶的無線通訊廠商一下子有機會成為舞台的主角。載體的變換,讓既有的網站業者在無線入口網站上優勢盡失。

無線通訊的廠商在切入手機上網的市場時,相信也著實經過一番掙扎。是要單純的提供上網的服務(Access)就好呢,還是要連後端的內容與服務都要做到?因為要建置一個入口網站哪是這麼容易的事情。後面牽涉到為數龐大的內容生產機制,如果內容不是自行生產,那就必須要有為數龐大的內容提供者與其合作。現在網路上的入口網站不就是如此嗎?絕大部分的入口網站不生產新聞內容,而是以與媒體合作的方式取得。

那麼是不是找現有的入口網站結合是最省事的方法呢?反正對於無線通訊廠商而言,真正的利潤是來自於使用者用手機瀏覽網站的時候所消耗的通話費,內容是誰提供的其實無所謂。然而這樣的合作其實相當的尷尬,因為現有的入口網站雖然擁有一堆內容,然而卻有絕大部分的內容是來自於合作的網站而非自己生產,因此也沒有權力將這些內容轉授權給無線廠商。而台灣的三大無線通訊廠商不論在市場的佔有率,會員的人數,以及與會員之間有直接的收費付費關係,都遠遠的強過現有網路上的入口網站。如果自己卯起來也做個無線上網的入口網站,豈不是更有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目前還看不見前幾大通訊廠商有和網路入口網站深度結合的例子出現。這些無線通訊大廠傾向於自行尋找內容提供者來建置無線入口網站,而略過現有的網路入口網站。而通訊門號的使用者也幾乎是理所當然的將通訊廠商的無線入口網站視為無線上網的第一站。

網路業者當然也可以建置自己的WAP 站台,但是比起通訊廠商的先天優勢,以及手機目前還難以操作輸入網址的介面,是要吃力的多。無線的網際網路,目前還是一個高度獨占性以及封閉性的環境,不像網路的自由,是只要透過 ISP上網之後,隨時可以「轉台」。

不同的載體,使用者的行為也會大大的不同。雖然一般人往往沒有察覺,但是人與機器的介面設計是相當重要的。有的手機好操作有的很難操作,道理就在這裡。無線通訊廠商所熟知的,是使用者與手機的互動行為,而網路業者所熟知的是網友與電腦,或者說與網站的互動行為。雙方要互相跨入對方的領域其實都要花相當的功夫。

除了互動行為之外,所需求的網站內容會大大不同。舉例來說,道路救援的資訊,對於一個無線入口網站來說是重要的,而對於網路的入口網站來說就不見得。反之一些適合在無線入口網站上面所顯示的資訊,放在現有的 WWW上面就顯的不夠充分或者怪異。這兩者有交集的部分,也會有各自無法被對方取代的一片天。

現有的網路業者在建置WAP 站台的時候,必須要想清楚這個無線網站與現有的網站之間關係為何。因為他絕對不只是把網站的內容原版照抄一份到手機上面去就好。而且網路業者也必須體認到自己既有的優勢是累積在電腦這個媒介上的,所以對於網路業者可以採行的策略,就有下列的幾個思考方向:

- 把自行開發的WAP 站台視為自己原本網站的延伸。這是一種對於原先網站會員的延伸服務,目的是讓網站的會員可以把網站帶著走。可以說是網站的隨身版。而隨身的版本必然是比較精簡的,個人化的,而非普通的,資訊眾多的。而說服自己的網站會員使用自己的無線網站總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 將電腦瀏覽器的介面是視為手機操作介面的延伸。手機的設計是用來通訊的,所以在輸入文字上面顯得相當憋腳。在這種觀點底下,很多的設定,操作,必須在網站上完成,然後手機帶出門之後,上網只要最最簡單的上一頁下一頁等操作就好。例如在網站上設定個人投資組合,在手機上就可以只瀏覽自己關心的幾支股票就好。

- 幫使用者節省時間,直到使用者不再擔心自己用手機上網費用會過於昂貴為止。所有的無線網站內容必須緊緊的抓住這個原則,例如在手機上所應該呈現的新聞類別其實只有兩類。第一種是即時新聞,第二種是本日必讀十大新聞。想想看一個人為什麼會用手機看新聞?因為他沒有時間。

- 提供可以輔助決策的訊息。之所以會有隨身資訊的需求,是因為我們有隨身決策的需求。我們無時無地不在做決策,然而擁有精準的資訊才能夠做出精準的決策。而這些資訊往往不是長篇大論的內容,反而是輕薄短小的訊息。這類型的訊息也特別適合放在手機上面呈現。

這波網路與通訊的結合看起來會越演越烈,無法停止。牽連其中的角色也因為技術不斷的進步以及普及,手機的功能更強螢幕更大,而不斷的轉變其身分以及強弱勢關係。在這裡沒有所謂絕對的贏家,只有不斷的領先趨勢才有可能保持優勢。 (文:黃紹麟

上一篇:入口網站的下一步 - 電子商務篇
下一篇: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的交錯



■ 歷史上的今天

後電子商務時代(二)從價格敏感度看市場競爭格局 - 2012/02/26

未來的電視 - 2010/02/28

如何遠赴中國大陸工作(五) - 2008/02/24

數位之牆十週年:一個黑手的學習之路 - 2007/02/25

中國網際網路大預言(一)市場邁入飽和期 - 2006/02/26

警訊: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的末班車 - 2005/02/27

書評:《當科技變身時尚:16% 的科技行銷密碼》 - 2005/02/20

上網人口的數字遊戲 - 2004/02/29

PDA 變身三部曲 - 2004/02/22

數位產品造型決定論 - 2003/02/23

線上影音興起,搶了誰的生意? - 2002/02/24

互動電視與網際網路 - 2001/02/25

網際網路與通訊的結合 - 2000/02/27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南應大打造全國漫畫風潮!首辦『南應盃』全國原創漫畫大賽引爆矚目 - 2024/04/19

標題:巨星傳奇:2023年IP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2.9% - 2024/04/18

打破語言界線 移民署邀新住民學習多元文化 - 2024/04/18

「Visa Direct 台新易匯通」跨境匯款台新銀 App 一鍵完成 - 2024/04/18

聯成電腦+凱鈿行動科技=文書軟體新選擇 - 2024/04/18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