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數位內容 網路與書(上)網路出版的兩難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5/12/04 - 被閱讀 74662 次 被轉寄 3202 次

不論實體還是網路,知名作家並不愛網路出版。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引起爭議的數位圖書館計畫

2004年底,新興網路公司Google打算將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史丹 佛大學,紐約公立圖書館和牛津大學圖書館內所有的藏書全部掃描上 網供人搜尋。這個稱之為「Google Print」的計畫馬上引起喧然大波。

所謂的喧然大波,包含了競爭對手(例如微軟)馬上跟進宣佈類似計 畫,以及書籍著作權人的群起圍攻,認為這是大規模的著作權侵害, 美國出版商協會和美國作家工會各自就此事對Google提出訴訟。

面臨一波波批評,Google宣布中止對享有著作權的書籍進行數位化工 作,並希望能聽取出版商的意見,讓Google知道哪些書不參與數位化 。另一方面,微軟則加緊腳步在類似的計畫上力圖超前Google。

圖書館,是人類智慧的匯集地。不論中外,在歷史上都曾發生過多起 因為戰爭而焚燒館藏書籍的事件,造成當代文化的斷層,每每令人痛 心。將圖書館藏數位化,除了更易保存外,也更利於知識的傳播。

令人困惑的是,如果這件事情是對的,是符合公眾利益的,甚至引起 競爭對手發出「這件事情我們怎麼沒想到?趕快跟進」的叫喊聲,為 什麼在發展上會如此不順利?其實,這背後是一個產業的掙扎。

◎書籍的販售是電子商務敲門磚

細數網際網路發展過程,始終和「書籍」,「出版」等字眼糾纏不清 。首先,由美國 Amazone.com帶領風潮,以致於世界各地都有從網路 書店起家的成功電子商務公司(當然,成功後也開始擴大銷售項目)。

為什麼書籍販售會成為電子商務的敲門磚?首先是消費者有需求,其 次是單價低,降低消費者第一次在網路購物的門檻。書籍運送幾乎不 怕碰撞碎裂,而且不具時效性。以上種種確實適合早期的網路環境。

由於實體書籍在透過網路銷售時總是有配送問題,與網路的虛擬特性 相違背。書籍的利潤本來就不高,獲利卻大量被物流成本侵蝕,經營 者也苦思對策,於是在2000年的時候興起一波電子書熱潮。

2000年 3月,美國知名驚悚作家Stephen King在各大網路書店推出新 的小說。這本售價僅 2.5美元,內容僅有66頁的短篇小說僅有電子書 版而無實體書本,因為大師的名氣而造成瘋狂搶購。

基於版權保護,這本書必須用一套稱為GlassBook 的軟體來閱讀。即 便如此,上市後24小時內在Amazon仍狂銷40萬冊。然而事後Stephen King卻公開表達對電子書發展的失望,並表明從此不再出版電子版。

◎網路出版與實體出版的兩難

我們或許難以窺見大師到底有多不滿,但卻可以想像,如果一個平凡 人一如你我,在網路上出版一本書而擁有40萬銷售量,大概可以坐享 「網路暢銷作家」的美譽及10萬美金版稅收入(版稅以 10%估計)。

然而這正是問題所在。如果Stephen King早先沒有在實體的書籍出版 成名,他的電子書上網販賣大概也不會有人買。電子書已經成為網路 書店必要的販賣項目,然而在書籍目錄上卻總是找不到知名作者的書。

因為,如果真正是知名作家的書,你會寧可花錢去買一本,以便享受 更好的閱讀經驗(不可諱言,電腦螢幕並不是好的閱讀介面,而這也 已經證明是電子書發展的最大阻礙)。

也有另一股潮流是反過來的。99年,作家痞子蔡,因為網路小說「第 一次的親密接觸」享譽兩岸,接著誕生更多網路作家。在網路上書寫 免費小說打開知名度,然後靠出版實體書籍來獲利,似乎是可行的。

海峽兩岸曾經誕生過許多文學社群網站,例如台灣的優秀文學網,大 陸的榕樹下等等。然而,文章在網路上不能賣錢,搞到後來還是得依 靠傳統出版才能贏利。談到這,經營者大概已經疲累到不行了。

◎舊體制受侵蝕,新體制尚未起

培養一個知名網路寫手,到能夠依靠知名度出版實體書籍營利,真是 談何容易;網路上已經到處轉貼的文章還有多少人願意買也是問題。 而從網路成名的作家,大部分會從此以實體出版為主,不願再回頭。

為什麼我們從Google的數位圖書館計畫談到網路出版?因為很明顯的 書籍內容的數位化傳播是必然的趨勢,然而害怕自身權益受損卻成了 出版商與著作權人普遍的擔憂,因為新的獲利模式還看不見。

其實所有的數位內容都有一樣的困擾:舊有權益受損,新獲利不能保 證,只是音樂與電影的創作的門檻較高,而文字創作門檻較低罷了。 然而,隨著數位化工具的普遍,此類創作的門檻將會越來越低。

Google的數位圖書館計畫打算依靠關鍵字廣告盈利。這件事情給了我 們一個暗示,權利總是某程度和金錢掛上關係。如果書籍的作者能夠 從Google的廣告收入上分一杯羹,是否就不會反抗得如此激烈? (文:黃紹麟

上一篇:Google的抉擇(下)給軟體巨人的兩巴掌
下一篇:網路與書(下)供過於求的內容



■ 歷史上的今天

訂閱制付費會員經營之道:我積攢一生的工作經驗 - 2020/12/06

台灣的未來:要做東方的瑞士(一)定位 - 2012/12/09

案例:創業者該怎麼理解投資人(三)有關團隊 - 2011/12/04

寫給年輕的,經理(二) - 2009/12/06

開放,將我們帶向何方(五)個人社交資料可攜 - 2008/12/07

手機電視市場初探(三)終端製造商與內容提供者 - 2007/12/02

無線寬頻大未來(四)WiMax ,3G與4G - 2006/12/03

網路與書(上)網路出版的兩難 - 2005/12/04

網路電話VoIP(二)搞清楚到底誰在養誰 - 2004/12/05

網路電話初試啼聲 - 2003/12/07

遊戲人生(一)我的遊戲夢 - 2002/12/08

網路是一種主義,一種信仰,一種力量 - 2002/12/01

關鍵的百分之十六(一)科技行銷的運作模式 - 2001/12/09

我在通訊產業的日子(下) - 2001/12/02

版權與介面將決定電子書的發展 - 2000/12/03

網路產業的垂直整合 - 1999/12/05

過去一年的反省回顧 - 1997/12/05

Internet:未成熟的媒體 - 1996/12/05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聯成電腦全台灣首家唯一超過28年Adobe授權培訓中心 - 2024/03/29

Microchip推出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串列 SRAM產品組合 - 2024/03/29

廣發証券發佈2023年度報告 - 2024/03/29

獲經科局“潛力型科技企業”認證,澳門通助力澳門1+4產業發展 - 2024/03/29

獲經科局“潛力型科技企業”認證,澳門通助力澳門1+4產業發展 - 2024/03/29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