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網路媒體 地震來了,網路能做什麼?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1999/10/03 - 被閱讀 61365 次 被轉寄 1843 次

面對災變,網際網路尚無肩負通訊重任的成熟度(PC Home Online 1999 /09/23)

各大網站開闢地震專區,整理出賬災連絡管道(PC Home Online 1999 /09/23)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地震來了,網路能做什麼?

這個問題,筆者在集集地震發生之後一個多星期以來反覆的在想著。對於這個百年來最嚴重的地震災情,我們看見台灣社會整個動了起來。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反應,不論是馬上動員,捲起袖子到第一線去幫忙救災,還是傳播媒體發揮力量報導災情,發動捐款。藝人們帶頭募捐,專家學者忙著提供意見,民意代表忙著批判政府,社工團體協助進行心理重建等等。反正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都把救災視為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們來看看媒體的表現。在這次的災難當中,電視媒體,報紙媒體,廣播媒體都各自發揮功能。但是在這個當頭,網路媒體的角色居然表現的有些尷尬。首先是地震當天晚上以及第二天大停電,在電視電腦都不能使用的狀況底下,唯一可以依賴的傳播媒介只剩下收音機,那個只要幾顆電池就可以收聽的傳統媒體。當地震後大停電時,守著燭光守著收音機,時光彷彿一下子倒退了幾十年。當筆者用收音機收聽災情的時候,心中百感交集。這是個老方法,但是老方法總是有效。而平常與我互相依慰的網路,在最急難的關頭卻是全然的幫不上忙。

再來是群眾對於電視媒體的依賴,當電力恢復時,大家想到要看目前最即時的地震消息,第一選擇就是電視。只要拿起遙控器不需要等候長時間開機,也不需要撥接,馬上就有訊息源源不斷的送出。簡單,有效。至於網路最擅長的項目,互動,也並沒有在這次的事件中讓人明顯感受到有優於傳統媒體的地方。電視台的現場節目也是可以讓觀眾立即Call In 進去抒發意見。甚至是各地的災民,只要有電話還可以通的,隨手一通電話回報災情不是太難的事情。廣播也是一樣,筆者聽過幾次關於地震災情的Call In ,那種互動的感覺非常的即時非常的棒。至於網路,現場的災民必須有電腦,至少是筆記型電腦,外加撥接帳號,然後外接大哥大才能夠上網,匆匆忙忙發個電子信件出去或者是在網路討論區裡貼一個訊息上去,就要下線,那種互動反而不是最即時的。更不要談上網所需的設備不是一個災民可以輕易擁有的。

附帶一提,筆者曾經接到一封朋友轉記過來的信件,發信者是一個受災戶,用筆記型電腦外接大哥大上網,將訊息發布在BBS 上面,內容是希望大家停止無謂的爭吵指責了,快救災吧!筆者在此向這位朋友致意。至少他排除了萬難,將真實的聲音反映到網路上,相較於國內可能受到控制的媒體,網路的自由更顯得可貴。

由此談到災難現場的訊息傳遞,以傳統媒體的編制可以馬上就應付這種緊急需求。而且這些傳統媒體身經百戰,處理起來駕輕就熟。台灣的電視台SNG 車子很多,動不動就開出去做現場衛星連線,這種速度任誰都無法與之匹敵。網路媒體公司小本經營,編制有限,再加上還是媒體新手,自然比不上其他的媒體。而且在網路上想要跟電視台比誰的新聞快,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不大。電視台肯砸錢下去搶速度,是因為觀眾群多,收視率足以讓他負擔這個成本。網路User目前還是小眾,這樣的投資會讓人吃不消。說穿了,網路媒體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自己生產新聞內容,就算有,也都是偏重在電腦產業方面的經營,這種屬於民生社會的新聞,沒有人力配置,也沒有經驗。每個入口網站的新聞都是由傳統媒體提供,這怎麼可能與傳統媒體搶快?

電視台公開募款,網路媒體也發揮愛心,而且更好的是,很多電子商務的網站,馬上可以讓大家在網路上刷卡捐款,這的確是電視台所做不到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個募捐網站,捐款的數字加起來和電視台所發動的捐款數字相比,真的是天差地壤。一方面是網路族群其實真的很小眾,一方面是網友對網路刷卡的疑慮其實還沒有完全排除,再來就是品牌的問題,一個小網站出來號招募款,與上一個歷史悠久的電視台或者報社站出來公開募款,誰的公信力比較夠,使用者比較放心?

捐款的金額大小不代表什麼,因為那是大家的愛心,即使有人只捐了一塊錢,都值得我們尊敬。筆者只是指出,搶新聞沒有電視快,募款不如其他媒體多,技術問題讓一般人敬而遠之,網路媒體在這次的地震事件當中,想要不尷尬都很難。筆者身為網路界從業人員,這陣子老是聽到大家在問,地震了,網路能做什麼?真是蠻尷尬的問題。

這次地震每個入口網站幾乎都做了專題報導,我相信大家也都盡了心力。然而,大家會發現,網路上對於地震事件能做的事情,也就是如此了,所以大家做出來的東西其實都差不多。網路太過虛擬,虛擬到對於現實生活的幫助實在有限。唯一筆者看到比較正面的一點是,有大量的海外華人透過網路探尋親友的安危。在那陣子所有的國際電話線路都塞車的時候,這其實是個很好的管道。

所以看起來,網路對於非災民的幫助是比災民要多的。感覺上好像是沒有幫到真正急需幫助的人是嗎?在地震發生的一個多星期,很多文章在網路上被大家用e-mail傳來傳去,包含防震的絕招,如何檢查家中建築結構,預言下次地震的時間,連署譴責政府處理不當等等,網站討論區大家爭相發言。網路的力量其實不是在於由上而下的,像傳統媒體的大量廣播的威力網路遠遠不及。網路的真正力量是在於由下而上的。可惜的是,這個力量在這次的事件當中,並沒有得到適當的導引,甚至還被指責說網路是造謠的禍首。而且,因為用戶數量在社會上還是少數,那股由下而上的力量還沒有大到可以推動社會改革的地步。而傳統媒體登高一呼,可以推動社會改革,也可以因為政府高層的關切,馬上閉口不談。我們多希望那股由下而上的力量真的可以為社會做一點事情。然而在那股裡量還未形成之前,網路媒體的角色還真是尷尬阿。

筆者從網站的流量看出來,民眾對於地震關心的熱度已經在減退當中。簡單的來說,還能夠上網的人,必定不是受災戶,甚至是遠離受災環境的,在這個議題上自然很難持續的關注。然而,對於網站經營者來說,卻留下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未來網路該怎麼樣擺脫這樣尷尬的角色?只有做到傳統媒體做不到的事情,網路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文:黃紹麟

上一篇:網路公司為什麼要股票上市
下一篇:電子商務硝煙四起



■ 歷史上的今天

影音網站的未來(二)短影音適合往社交和工具發展 - 2016/10/09

影音網站的未來(一)長尾效應與頭部效應無法兼顧 - 2016/10/02

行動網際網路產業的重組(二)占終端者得天下 - 2010/10/03

行動商務市場回顧與展望(下) - 2007/10/07

Web 2.0 革命(六)報業的掙扎 - 2006/10/08

品牌是網路行銷最後依歸 - 2005/10/09

P2P 的罪與罰(二)貪婪的火燄 - 2005/10/02

數位內容經營三要件(四)依照消費預算訂價 - 2004/10/03

公司網站真棘手(中)部門踢皮球? - 2003/10/05

從線上沖印談數位商品的價值鏈(一) - 2002/10/06

PDA 市場蹲下去,因為快跳起來了 - 2001/10/07

網路教學市場 - 2000/10/08

重新檢視B2B 與B2C 電子商務 - 2000/10/01

地震來了,網路能做什麼? - 1999/10/03

電子商務:傳統的延伸還是全新的型態【趨勢篇】 - 1998/10/05

HTML會成為可攜式文件標準 - 1996/10/05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挺政府打詐 互動資通即日推專屬商用簡訊短碼 - 2024/03/29

聯成電腦全台灣首家唯一超過28年Adobe授權培訓中心 - 2024/03/29

Microchip推出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串列 SRAM產品組合 - 2024/03/29

廣發証券發佈2023年度報告 - 2024/03/29

獲經科局“潛力型科技企業”認證,澳門通助力澳門1+4產業發展 - 2024/03/29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