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總編筆記 我在通訊產業的日子(下)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1/12/02 - 被閱讀 56473 次 被轉寄 3143 次

通訊產業比起其他的傳統產業來說,對於網際網路的態度可能要更保 守一些,這點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雖然這並不是一體通行的情況 ,但大體來說,通訊產業切入網際網路業居然是有點不得已的。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通訊產業比起其他的傳統產業來說,對於網際網路的態度可能要更保 守一些,這點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雖然這並不是一體通行的情況 ,但大體來說,通訊產業切入網際網路業居然是有點不得已的。

一般的傳統產業剛開始受到網路潮流的衝擊,紛紛思考企業E 化以提 升競爭力,雖然網路泡沫化但這個部分的腳步卻並未停歇。然而焦點 主要是注重在企業內部的管理,而不是與消費者發生交易行為的部分 。

這可能導因於傳統產業的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網路完 成的部分不大,所以企業在網路化的思考上面會先由內部著手。而產 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網路來完成的部分很大時,傳統產 業才會考慮切入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那一部份。

舉例來說,台灣最大的郵購公司,宣布成立購物網站進軍電子商務市 場。郵購公司本來就是藉由型錄來與消費者進行互動,也因此傳統郵 購公司進入網際網路的策略自然可以從與消費者面對的那一端做起。 同樣的,旅遊業建構網站也有相同的狀況。

而通訊產業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早已經是密不可分了,而且他的虛 擬特質(依照「使用的時間」來跟你收費,夠虛擬吧?)以及上網的 第一關就是通訊產業,所以在網際網路的革命中最先受到衝擊。然而 ,通訊產業在前進的腳步上卻是比其他產業要更小心謹慎的。這必須 從他本身的特質來看。

通訊業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他非常的賺錢。在資訊化的時代,任何 看不見的東西,而且是算時間在賣的,都是非常高利潤的。通話的時 間是一個例子,線上遊戲所販賣的遊戲時數是一個例子。尤其是通訊 產業,初期建設成本雖然昂貴但畢竟是固定成本,只要把系統架設起 來,後面「靠時間賺錢」的利潤是非常可觀的。

正因如此,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系統架起來, 卻沒有任何一通電話透過這個系統撥出去,這個系統雖然不虧錢,( 因為設備的攤提折舊年限可能早就過了)但卻也沒賺到錢。

有點像是航空公司的飛機票,當飛機要起飛時如果上面還有空的座位 ,對航空公司來說就是損失。所以有時候航空公司會賤價出售這種「 最後一分鐘」的機位。因為雖然價格做了大讓步,但是總比機位空著 起飛好。

但是航空公司有沒有可能因為要提高「機位的利用率」,就把這個還 空著的機位免費送出呢?當然是不可能。同理,通訊業即便多麼希望 他的設備利用率達到百分之百,也不可能把設備免費提供讓你用。換 言之,「只要設備有被用到,即有成本產生,有成本產生,就必須有 人付錢」。

這樣的思維模式,跟網際網路以免費起家的思維模式大大相反,雖然 兩者所提供的服務同樣虛擬。我們曾經見過免費的 ISP,但是如果要 台灣最大的固網業者中華電信,從此以後提供免費電話服務,那簡直 是不可能的事情。

換言之,在網際網路盛行的「以免費使用吸引大量用戶」的思維,在 這裡並不適用。從網路產業出身的人都知道,免費有時候是一種策略 ,例如目前在台灣已經達到損益平衡,並且早已開始賺錢的兩家化妝 品銷售網站,都長期提供化妝品免費樣品試用的服務。

某種程度的免費可以在其他地方帶來更大的收益,這在傳統產業也不 希奇,例如 Pub提供免費的花生米招待,卻讓客人喝了更多的啤酒。 但是在電信產業,這樣的策略空間卻小得多。因為平日非常的賺錢, 導致對於免費服務所可能帶來的利潤受損更加的謹慎。

此外,提高設備利用率的方式有很多種。開發所謂的電信加值服務是 其中一種。例如開發話中插播功能或者是三方通話功能,都能提高消 費者講電話的機率。而經營內容相關的加值服務是其中一種,例如提 供天氣預報等等。

但是通常電信產業的人不擅長經營內容(那是搞媒體的人的專長), 也不願意投入太多人力做這個事情,在加上通訊產業的企業文化實在 不利於創意的產生,所以與內容提供者合作就成了必然的途徑。例如 台灣島內盛行的0204電話,就是這樣的例子。通訊產業不必生產內容 ,只要安穩的賺取通話費就可以。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網路遊戲的市場中。遊戲業者研發遊戲倍極辛苦 ,而且還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維護住消費者新鮮感。然而ISP 以及背 後的固網業者卻「靠著時間賺錢」。無怪乎遊戲業者營業數字非常風 光但是面對頻寬費用卻也叫苦連天。

通訊業者長期賺取這種輕鬆的錢,卻也開始慢慢的感受到壓力。因為 來自使用者通話的收入逐年在往下滑落當中,而且這是全球的趨勢。 消費者使用電話的機會並沒有變少,但是每單位的獲利卻下降,造成 來自通話費用的整體營收有下跌的趨勢。

這可能是導因於業者間彼此的競爭(而且這種競爭隨著全球通訊業的 合縱連橫而更形加速),以及來自網際網路的侵蝕,例如電子郵件或 者 ICQ或者網路電話的使用取代了電話,造成必須降價經營著結果。 一直到這樣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的時候,通訊業才開始慎重的思考是 否該嘗試新的做法了?

曾經有台灣的行動通訊業者,推出打電話不用錢的服務,但是在電話 打出去之前,必須先聽一段廣告。這是標準的「網路思維」下的產物 。亦即服務免費,但是從廣告主賺取利潤。這樣的服務在先前對於通 信業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發生的。經營結果不得而知,但是這些創新的 背後,多少也看見掙扎的影子。

前面提到,通訊產業跨入網際網路經營多少有點不得已,這是其中一 個原因。另外一個情況是,在語音通話收入上面最賺錢的公司,往往 對於網際網路的腳步最顯遲疑。以行動通訊公司為例,最早投入無線 上網市場而且經營最用力的,往往都是在語音收入上面排名稍後的, 這是另外一種不得已。

而台灣目前市場上三家固網業者的基礎建設都還沒有完成,所以很難 提供室內電話的服務,也就是說,短期內要從市內電話賺到語音通話 費並不容易。而短期內看來可以做的,就是迎合市場上已存在的700 多萬網際網路使用者推出網路相關服務。這還是一種不得已。

「摸著石頭過河」這是通訊產業網路化的最佳寫照。即便是老字號的 中華電信,當發現後面的追兵已經開始蠶食他的利潤,而開始往網際 網路移動時,也一樣一步一步的小心走著。這個過程本身艱辛但充滿 樂趣,這也是我身在這個產業的理由。 (文:黃紹麟

上一篇:我在通訊產業的日子(上)
下一篇:關鍵的百分之十六(一)科技行銷的運作模式



■ 歷史上的今天

訂閱制付費會員經營之道:我積攢一生的工作經驗 - 2020/12/06

台灣的未來:要做東方的瑞士(一)定位 - 2012/12/09

案例:創業者該怎麼理解投資人(三)有關團隊 - 2011/12/04

寫給年輕的,經理(二) - 2009/12/06

開放,將我們帶向何方(五)個人社交資料可攜 - 2008/12/07

手機電視市場初探(三)終端製造商與內容提供者 - 2007/12/02

無線寬頻大未來(四)WiMax ,3G與4G - 2006/12/03

網路與書(上)網路出版的兩難 - 2005/12/04

網路電話VoIP(二)搞清楚到底誰在養誰 - 2004/12/05

網路電話初試啼聲 - 2003/12/07

遊戲人生(一)我的遊戲夢 - 2002/12/08

網路是一種主義,一種信仰,一種力量 - 2002/12/01

關鍵的百分之十六(一)科技行銷的運作模式 - 2001/12/09

我在通訊產業的日子(下) - 2001/12/02

版權與介面將決定電子書的發展 - 2000/12/03

網路產業的垂直整合 - 1999/12/05

過去一年的反省回顧 - 1997/12/05

Internet:未成熟的媒體 - 1996/12/05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標題:巨星傳奇:2023年IP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2.9% - 2024/04/18

打破語言界線 移民署邀新住民學習多元文化 - 2024/04/18

「Visa Direct 台新易匯通」跨境匯款台新銀 App 一鍵完成 - 2024/04/18

聯成電腦+凱鈿行動科技=文書軟體新選擇 - 2024/04/18

周大福珠寶慶祝成立95周年 開啟品牌轉型之旅延續輝煌 - 2024/04/18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