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數位內容 即時傳訊軟體的發展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1/11/11 - 被閱讀 65194 次 被轉寄 1745 次

就筆者的實際體驗而言,很多上班族已經無法沒有電子郵件和ICQ , 否則會陷入與世隔絕的焦慮中。如果已經到了這樣的程度,卻還堅持 不願意付費,筆者就不知道網際網路什麼時候才能真的商業化了。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網際網路發展至今,許多新聞的焦點以及研究報告討論的重點,幾乎 都是以網站為主體。除了近一年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電子郵件應用的 重要性並且詳加研究之外,相對而言對於所謂的「即時傳訊軟體」( Instant Messenger )的討論確實是比較少一些。

所謂的即時傳訊軟體,其實就是類似 ICQ之類的軟體,安裝在網路使 用者的電腦上,可以自行建立連絡人清單,隨時透過網路發訊息給清 單上的人。發展到後來,除了互相傳送訊息之外,還可以互傳檔案, 或者講網路電話,發手機簡訊等等。

確實,以歷屆各式的調查報告來說,網路使用者的主要行為都集中在 搜尋資料以及電子郵件使用。對於「即時傳訊軟體」的使用似乎並不 具有主流的地位。一方面可能這類型的軟體尚屬於Heavy User的領域 ,還未獲得多數網路使用者的採用,另一方面卻也跟這類型的軟體目 前尚無明顯的獲利模式有關,比較難獲得研究人員的重視。

目前 ICQ還是這個業界的龍頭老大,微軟的MSN Messenger 以及AOL 自家的AOL IM和Yahoo! Messenger分別與之對抗,主力在吸引一般的 網路使用者使用。其他的還有些小型的獨立品牌,使用者不多,主力 專攻企業應用市場,以提供企業內部即時傳訊的解決方案維生。

很明顯的,走大眾市場的即時傳訊軟體因為本身沒有獲利能力,所以 最後必須依附在一個大型的入口網站上面。大型的入口網站支付這類 軟體的營運成本(後端主幾的營運以及頻寬流量成本),然後以這類 的服務綑綁網站上的各類服務以鞏固會員的忠誠度。

因此這些傳訊軟體的背後是無法互通訊息的。也就是說ICQ 的使用者 無法與Yahoo! Messenger的使用者互傳訊息,與其他的軟體亦然。這 有點像是家裡裝了一支國際牌電話,卻只能用來打電話給其他同樣使 用國際牌電話的人一樣。

這種獨占性質會使得使用者採用該類軟體的門檻提高,市場的成長會 受限。有關即時傳訊軟體的統一標準已經爭吵多年,然而短期內似乎 還是會受限於廠商的利益而無法實現。不過有趣的是市場確實是逐漸 在開放中,因為已經出現不少小廠牌的傳訊軟體居中扮演中介的橋樑 ,可以在多家不同廠牌的即時傳訊軟體之間轉送訊息,達到互通的效 果。

即時傳訊軟體的統一標準,短期內必須讓使用者不論安裝哪一家的軟 體都能互通訊息,長期來看還必須做到「門號可攜性」。當我們註冊 ICQ 會員的時候會得到一個號碼,可是當我換到別的軟體上時,以往 的號碼就不能用了。「門號可攜性」必須要做到不管換裝哪一家的軟 體,用這個號碼都可以繼續使用,也可以被以往的朋友找到。

這後面的工程很大,而且領導廠商往往不願意配合開放是主要的問題 ,到最後往往需要政府用公權力介入來執行才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情 形與通訊業的狀況很像,例如日常使用的行動電話,如果從 A公司換 到 B公司門號卻不必改,反之亦然,那麼必然遭到行動電話領導廠商 的抗拒,因為這表示被挖牆腳的機率大增。只是這樣的開放卻是時間 早晚的問題,因為其結果最終對使用者有利。

即時傳訊軟體可以說是網際網路的新典範,因為這種型態的通訊方式 是空前的。以人類的通訊需求而言,即時溝通的方式除了面對面之外 就是講電話(我確定你在),非即時溝通的方式就是電話答錄機或者 是語音信箱或者電子郵件(我確定你不在,我留了訊息但我不確定你 收到訊息沒)。

而ICQ 之類的軟體卻允許「我知道你在,我留了訊息給你也確定你會 看到,但是你可以有空再回我」的情況發生。所以收到來訊和回答之 間可以有一個空隙,但這個空隙比面對面溝通長,但比語音信箱之類 的方式短。以即時的程度來說,人類的通訊需求大體上已被滿足。

這麼重要的一種通訊方式被網際網路催生出來,卻也因為植基於網路 上而無法收取任何費用。眼看著使用人數越來越多而後端主機頻寬的 成本隨著訊息流量愈來越高,經營者也很努力的在找方法。例如ICQ 試圖在軟體上面放置Banner廣告空間,以及將傳訊軟體經營成網路電 話的平台然後收取通話費等等。

但直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廠商敢向用者直接收費,雖然對筆者來說很 願意付這樣的費用,只要月費收費不是太貴,或者可以依照訊息的傳 送量(Charge By Volumn)來收費,都是可接受的,畢竟使用者應該 幫經營者分攤一些成本。但筆者也清楚網路上的文化,誰敢收費,恐 怕就要先遭受到使用者大量移轉到別家的痛苦了。

在網路產業一片與通訊產業合作聲中,即時傳訊軟體也不斷的與無線 通訊廠商尋求合作,其中又以ICQ 最為積極。ICQ 上面的發手機簡訊 功能就是與全球的無線通訊廠商合作的結果。網際網路是個即時的網 路,而電腦卻不是即時的媒介,因為一個人不可能隨時抱著電腦。所 以將ICQ 的訊息與手機簡訊互通看起來真是完美極了。

只是,發簡訊的錢誰要出?訊息從使用者發出,透過ICQ 的主機轉送 到無線通訊業者的系統,最後發送到手機上面。這個錢如果ICQ 使用 者不出,那麼必然是ICQ 自己要付給無線通訊廠商。也因此ICQ 在全 球談合作的時候也遇到各種的阻力,因為每發一則簡訊,對於無線廠 商而言就有成本產生,必須有人付錢。而ICQ 自己已經不對使用者收 費了,又哪有錢可以付給無線廠商?

如果想衡量一個東西有多重要,只要想想如果這個東西突然消失,對 你而言對造成多大的不便就可以。就筆者的實際體驗而言,很多上班 族已經無法沒有電子郵件和ICQ ,否則會陷入與世隔絕的焦慮中。如 果已經到了這樣的程度,卻還堅持不願意付費,筆者就不知道網際網 路什麼時候才能真的商業化了。 (文:黃紹麟

上一篇:網路即將回歸電信產業
下一篇:寬頻進化論



■ 歷史上的今天

再回首行動網際網路(一):從智慧型手機到可穿戴式設備 - 2013/11/10

給台灣網路公司進大陸市場的建議(三)關鍵在人才 - 2012/11/18

給台灣網路公司進大陸市場的建議(二)資金與模式 - 2012/11/11

寫給年輕的,自己(一) - 2009/11/15

開放,將我們帶向何方(二)跟著大哥要有肉吃 - 2008/11/16

手機電視市場初探(一)手機加電視人人想要 - 2007/11/18

牆主更名公告 - 2007/11/11

無線寬頻大未來(二)公眾WiFi不夠用 - 2006/11/19

無線寬頻大未來(一)無線城市初體驗 - 2006/11/12

Google的抉擇(上)給入口網站的兩巴掌 - 2005/11/13

給小型電子商務網站的建言 - 2004/11/14

網際網路第二章:數位通路(二)數位通路後勤管理 - 2002/11/17

網際網路第二章:數位通路(一)對電子商務的正確期待 - 2002/11/10

寬頻進化論 - 2001/11/18

即時傳訊軟體的發展 - 2001/11/11

媒體整合與中央廚房 - 2000/11/19

台灣網路史上兩宗購併案 - 2000/11/12

免費電腦代表了什麼 - 1999/11/14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思科 Hypershield重新定義人工智慧時代的資料中心與雲端安全 - 2024/04/19

朝雲集團(06601.HK):穩健增長與高派息策略共驅 - 2024/04/19

台日合作全力協助台灣地震受災民眾及企業復原 - 2024/04/19

南應大打造全國漫畫風潮!首辦『南應盃』全國原創漫畫大賽引爆矚目 - 2024/04/19

標題:巨星傳奇:2023年IP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2.9% - 2024/04/18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